搜尋「強者天下」

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

中文注音系統擂台賽

注音符號對上漢語拼音,優劣各有評斷

「漢語拼音」作為統一的譯音有其必要性,畢竟近十年臺灣的譯音系統一路從郵政式羅馬拼音、威翟式拼音、通用拼音走到漢語拼音,如今確立向對岸看齊,借用其「漢語拼音」以端譯音混用之亂象。
但,作為「華語文教學」,有必要使用這套拉丁字母拼音模式所組成的拼音系統嗎?教學上確實對外籍學生造成較大的助益嗎?以下將分創立背景、英文經驗以及使用背景三點,簡單談論與開始這場「中文注音系統擂台賽」!


  • 注音符號及漢語拼音史

我們今天所講的「注音符號(ㄅㄆㄇ……)」,全稱為「注音符號一式」,目前仍普遍使用於臺灣的小學教育及書籍。其最初於民國二年,由聲韻學家章太炎等人共同擬訂,並經幾次修訂與公布後使用。現今保存使用的注音符號有三十七個。
而中國大陸所使用之「漢語拼音」則是於1958年提出〈漢語拼音方案〉後廢除注音符號一式,全面改採漢語拼音對母語人士進行教學。
由於注音符號創立在先,因此漢語拼音仍使用注音符號之排列順序:b, p, m, f......)。
就其發展為標音系統的過程來看,注音符號好比是類漢字一般,具有一定程度的形、音、義,其所使用之符號均由漢字萃取而成,其中甚有十六個符號為實際具有字音及字義的漢字,例如:注音符號「ㄧ」與漢字「一」、注音符號「ㄕ」與漢字「尸」、注音符號「ㄙ」與漢字「厶」等等;相對而言,「漢語拼音」符號之創建乃借用拉丁字母,並以俄文發音為基,造成許多發音異於英語發音,如「ㄒ」以「x」代替。
筆者以為,初學華語者進入課程時,除了俄語母語者以外均須重新成立「x」與實際發音之連結,這個過程等於將「x」視為新的標音符號,既然如此,何不教給取自漢字、方便日後書寫認讀漢字的「注音符號」呢?關於「漢語拼音」的教學訛誤,將留於後第三點繼續論之。


  • 借鏡於英文經驗

筆者自小學三年級開始學習英文,相信多數學生的經驗大致相同:先從自然發音的方式開始,模仿老師說話,這時候的小學英文課本常常是自己偷偷把注音標記在英文單字下方,幫助自己背誦。到了國中的英文課本,每一課開始出現kk音標與英文拼法的對應,例如 [i] 通常是ea 或 ee 這樣的規則;有上補習班的同學或者在進入國中之前,就已經學會整套的kk音標系統。
在此,無須論述kk音標之優劣,因為無論如何它比注音符號更貼近於英文,這點無庸置疑。
筆者所要指出的對比環境是:臺灣人學習英文的經驗就如同現在外籍學生學習華語相同,儘管我們學習初期、小時候會使用注音符號來輔助發音,但久之會發現發音難標清楚,且都讓人覺得自己發得一口「中文腔」,不夠標準。
同樣地道理,為什麼臺灣的華語文教學不停下腳步好好思考,而大多數學校與政策是自私性地直接否定外籍學生學習注音符號的可能性,認為其耗時、不便使用。這一點著實令筆者百思不解。


  • 漢語拼音之適用環境

前面第一點已經提到,漢語拼音借鏡於俄語發音的拉丁字母,因此除了俄語母語者外,要其他語系的學習者直接認讀漢語拼音完全是另一教學難點。
既然拼音國家都無法正確發出「漢語拼音」的音節,那又更何況是非拼音語系的國家!
以日本為例,日語的五十音是基本發音規則,其與英文、俄文大相逕庭。面對這樣背景的學生,臺灣的目前的華語文教學政策竟然是:第一堂課漢語拼音。
一個最好教的注音符號「ㄝ」與日文的「せ」寫法近乎相同,兩者都由「世」字而來。教學者竟然放棄這些與其母語相連結的契機,而傾向大陸的對外漢語教學政策,實在令人疑惑。

總結以上,筆者應再次強調:
筆者並非否認漢語拼音的存在性,前文已經提到統一譯音系統的必要性;而作為「華語文教學」的標音工具,筆者認為沒有一套系統比得上擷取自漢字、表形、表義及表音的「注音符號」。
這場「中文注音系統擂台賽」仍舊繼續奮戰當中。如果馬總統英九先生對於推廣臺灣的正體漢字、將臺灣作為海外傳統華語文教學中心都還有理念與目標的話,「注音符號」應該同列為重要考量項目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